合作社之家
 
  工合个人会员
  工合团体会员
  会员园地
  合作社咨询
  联系我们
     101岁的英国共产党员 中国是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发布时间:2016-07-03      点击次数:7489
发布时间: 2016-07-02 09:48:02  来源:英伦圈(欧洲时报英国版微信公众号)  作者: Melissa
 

    【欧洲时报网】在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张三丰瞧着郭襄的遗书,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明慧潇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活了过百岁的人的故事中,总会带着这样沧桑的岁月感,而今天圈哥要给大家讲的这个百岁老人的故事,也是如此。

    故事的主人公叫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出生于1915年的她今年已经101岁了。她拥有加拿大和英国双重国籍,但中国却是她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可以说她是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这一个世纪的故事,和中国共产党95年来的发展。

    伊莎白拿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来自英伦圈)

    伊莎白本人也是共产党员,她信仰共产主义并一生追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也是目前唯一健在的、来自西方国家、享受中国政府特殊待遇的外国老专家。

    从传教士之女到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扎根在中国

    1915年,伊莎白出生在四川成都。父亲饶和美(HomerG. Brown)和母亲饶珍芳(Muriel J. Hockey)在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任教,他们都是来自加拿大的基督教传教士。伊莎白的童年和少女时代,有一半时间在中国度过。小时候,父母常带着伊莎白在四川山里游玩,接触到很多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人群,也让伊莎白渐渐对人类学产生了兴趣。

伊莎白父母的身份证

    高中毕业后,伊莎白回到加拿大继续学业。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一年,23岁的伊莎白从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学硕士毕业,她选择回到了中国。“我从小就经历过四川地区军阀混战,还常常捡子弹壳玩,因此并不害怕战争。”伊莎白这样说。

少女时期的伊莎白和父母

    当时日军截断了中国的海盐供给路线,内陆盐价暴涨。中华基督教协进会计划在兴隆场筹建一个食盐供给合作社,使当地百姓免于受苦。伊莎白受雇于中华基督教协进会,来到了兴隆场。

    她的任务是和同事俞锡玑一起进行逐户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为建立合作社做准备。从那时起,对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农村的关注与调查,持续了伊莎白一生,中国大江南北都曾多次留下过她的足迹。

伊莎白在中国农村

    1940年,伊莎白回到成都探亲,结识了当时在成都金陵大学任教的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大卫是英国记者,曾加入过西班牙反法西斯国际纵队,是一位坚定的斯大林主义者。1942年,为投入反法西斯战争,伊莎白和大卫分别在英国参加了加拿大妇女军团和英国皇家空军,并在大卫的祖国英国结了婚。

    而少年时曾迷惘于自己的信仰的伊莎白也在丈夫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她说:“遇见David之后,我受到鼓舞,成了一名英国共产党员。终于认定,我的生命中也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

伊莎白夫妇

    1947年,伊莎白和丈夫以国际观察员的身份来到十里店,观察和采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改复查和整党运动的整个过程。当时,他们和当地村民一起参加了一连串大大小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会议,并多次在自己的宿舍里召开座谈会,田间地头也有他们的身影。

    据《武安县志》记载,一位十里店村民曾回忆:“他们深入田间、打谷场、担粪路上,凡是有我们村上人活动的地方他们都要去。有一次跟我一起边走边说一起到地里,还接过我的镢头刨了一会地。”

1947年,伊莎白夫妇在十里店的留影

    在当地村民心目中,伊莎白夫妇“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没有一点架子”,村民回忆:“他们见到我们总是问寒问暖,平易近人。每天比我们劳动的时间还长。”从采访、笔记整理、誊写打印、装订分发文件、照相、冲洗到提水、扫地、通讯联络,他们都是亲自操劳。

    最终,经过这段时间详细的考察,伊莎白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社会调查著作《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和《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真实地记录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

    1948年夏天,伊莎白和丈夫告别了十里店村,前往石家庄西部一个叫做南海山的村子,那里驻扎着由叶剑英、王炳南直接领导的外事学校,他们受邀在此教授英语。这所外事学校几次移迁,几次更名,终于发展成当今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对此,伊莎白说“我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伊莎白把自己如今“北外退休教授”的身份归于“组织上的安排”。“当时先说有两个选择,一是去新华社做对外宣传报道;二是去教英语。我们选了新华社,老柯想做记者。但后来又说,因为外事活动中外语人才缺乏,还是要求我们去教英语,所以我们就去教书了。”就这样,伊莎白和柯鲁克在英语教育岗位上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成为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如今,他们的许多学生活跃在中国外交和英语教学领域。

    尽管已经是著名的英语教授,伊莎白最喜欢的身份仍然是人类学家。教学之余,她一直关注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夫妻俩曾于1959年-1960年两次回访十里店,将采访经历写成《阳邑公社的头几年》。1964年,农村掀起“学大寨”高潮,伊莎白去大寨考察了两次。退休后,伊莎白还一直以重庆璧山大兴镇为例,研究中国农村的发展。

伊莎白与中国朋友合影

    上世纪80年代后,伊莎白还几度重访四川。之后,伊莎白还与美国东北大学的历史教授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再次回访兴隆场,合作完成了一部更为专业、系统的学术研究著作。

    这部著作2013年8月终于在美国正式出版,名为《Prosperity'sPredicament: Identity, Reform, and Resistance in Rural Wartime China》(兴隆场的困惑: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身份、改革和抵抗)。其中涉及中国抗战时期农村的经济、教育、性别关系、乡村建设实验等话题。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历史做出了一份贡献。

    “百分之三百”的中共拥护者,终生追随共产主义

    伊莎白和丈夫都是共产党员,很关心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对毛泽东那一套都接受,而且很积极”。后来在北京的外国人,给这一派很“左”的人起了个外号,叫“百分之三百”,意思是中共号召什么,他们就三倍地拥护。

伊莎白受到温家宝总理接见

    在伊莎白家的客厅,最引人注目的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两幅画像。“他们都是伟大的人”,伊莎白充满崇敬之情地说。毛泽东画像购于1949年3月的北京街头,在墙上已经挂了60多年了。伊莎白曾细读《毛泽东选集》,在她心目中,毛泽东是伟大的社会学家。

    对伊莎白来说,共产主义信仰一旦认定就一生追随。在经历了西方共产主义运动的衰退、文革时的冲击、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后,依然如此,始终对中国红色革命充满深情。

李克强总理与伊莎白交谈

    虽然在“文革”时期,伊莎白和丈夫都曾蒙冤。在二战中做过情报工作的大卫被诬陷为“国际间谍”,在秦城监狱关押5年之久。伊莎白也被造反派隔离审查3年。

    不过同诸多外籍人士一样,伊莎白一家也得到了周恩来的关照,“周总理派人照顾我们的孩子,安排他们到工厂去学习技术,使他们成为有技术的工人,文化大革命后,孩子们回到英国念书,他们都是有技术的工人,自己赚的钱就够学费和生活了,我们没有资助他们一分钱。”

伊莎白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儿子

    虽然蒙冤多年,但大卫和伊莎白都不认为中国应该为“文革”时期的暴行负责。大卫在自传中写道:“我于1973年被释放。老朋友和新朋友都问我,在‘中国人’如此对待我后,我为什么不离开中国。我的回答是,如此待我的不是‘中国人’,而是中国的敌人。”当问及伊莎白在那段经历后是否对中国失望时。她说:“Never.(从不)”。

    她甚至珍惜能够直接见证中国这段重要历史的机会,“我是一个社会学家。要想社会发展,不能老墨守成规,想进步就要拿出新东西,需要很多试验。既然是试验,就不可能保证都成功,那么多种不同的路线,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拿活人做试验,就会有牺牲,但也不能不做。”她形容毛泽东是“社会学界的牛顿”。

    她比中国人还“中国”

    伊莎白的丈夫大卫已于2000年去世,如今伊莎白一个人住在那套他们一起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公寓里,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半睡觉,过着简单规律的生活。101岁高龄的她,仍然在不间断地阅读。在伊莎白的儿子柯马凯眼中,母亲是一个热爱阅读各类共产主义书籍并同情共产党的人。

    从工作到退休,伊莎白已经在北外生活了60多年。她家的布置就像大多数中国老年人家里那样,有着从过去那些年代一路走来的印迹,墙上还挂着周恩来的画像和字。只是书架上的各类英文书籍,还提示着她外国学者的身份。

    说“外国学者”也并不准确,以伊莎白和中国的渊源,她甚至比很多中国人更“中国”。从青春少女到白发长者,从人类学家到教育家,经历20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改革开放,在伊莎白丰盛的一生中,中国是她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101岁伊莎白的依然坚持阅读

    她说: “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试验,有意义,也很有趣!”。她还说:“我很高兴能在中国度过大半生,如果当年选择留在加拿大,我就无法经历这一切。”

    而她的子孙家人,也对中国有着浓厚的情感。她的三个儿子说,“中国丰富了我的人生”,“中国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可以有所作为”,“我和中国文化有不解之缘”,孙辈则认为“中国是个家”,“中国是我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伊莎白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孙辈都出生在北京。

    关于这位百岁老人,她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精彩之处。最近,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央电视台《我的中国故事》(My China)栏目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合作制作了关于伊莎白·柯鲁克的特别节目。

    该片将于本周五(7月1号上午09:00)在CCTV-4播出中文版;本周日(7月3号上午10:30),将在CCTV-News《我的中国故事》(My China)栏目首播英文原版。视频网址:http://tv.cntv.cn/videoset/VSET100214933827

    有兴趣的小伙伴不妨去看看,这个历经一世纪的老人的中国故事。

    (编辑Melissa,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所有: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0号吉利家园3号楼805室 邮编:100029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一号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图书馆206室 邮编:100085
京ICP备060089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1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