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之家
 
  工合个人会员
  工合团体会员
  会员园地
  合作社咨询
  联系我们
     伟业铸就友谊桥,风范光耀丝绸路
发布时间:2017-12-14      点击次数:3848
——纪念“一带一路”的先驱路易·艾黎

     路易·艾黎,1897年12月2日出生在风景如画,气候宜人的新西兰南岛克莱斯特彻奇市。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高中毕业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当兵的他结识了几位中国人,知道了在大洋彼岸有一个很大的人口大国,便萌生了到中国的愿望。

    1927年4月21日,艾黎如愿踏上了中国国土,来到了中国上海,这一来就是整整60年。他先后在上海、内蒙、武汉等地工作。在工作和旅途中,他结识了宋庆龄和不少中国共产党及外国朋友,并在他上海的家中架设电台,为中共地下组织与长征中的党中央保持联系搭建了桥梁。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增加战时生产,支持长期抗战,在宋庆龄等一批爱国人士的支持下,他与埃德加·斯诺和海伦·福斯特·斯诺等中外友人发起工合运动,直至1942年,被国民党罗织罪名解职。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经常奔走于抗战后方的城镇、农村,组织发展当地的工业合作社,还为陕北红军运送、修理机关枪;帮助新四军制造手榴弹,筹备经费和物资。他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不辞艰辛,不计得失,无私无畏的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为了培养工业合作社未来的领导和技术人才,为了中国的黎明,他又于1940年创办了一种全新的职业技术培训场所,并为其取名为“培黎学校”。“培黎学校”在山丹的10年时间里,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他邀请美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支援青年到学校担任教师和技师。他带领全体师生在抗战最后的艰苦岁月里,巧妙地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恶势力周旋,经常游走于反动势力的屠刀和枪口之下,使学校不断的发展壮大,直至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他是一位睿智的教育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探索创造性教育形式。为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效果,艾黎坚决主张实行半工半读的教育方针。在办学的模式上,一直是边生产,边学习。正是坚持了这样的办学模式,才使得学校在当时极度恶劣的条件下,收养了不少难民、孤儿的情况下,仍然发展到近600人的规模,建立了20多个生产组。生产组生产的产品,一方面满足了全校师生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会了分析,提高了技能,改善了工艺,创造了许多新发明。剩余产品作为商品出售,给学校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艾黎所坚持的半工半读,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原则与模式,不仅合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国情,相比现在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仍有极其超前和强大的生命力。一个有着良好教育和优越生活条件的外国青年,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血雨腥风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炮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六十年如一日,同中国人民的正义革命和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鞠躬尽瘁,至死不悔。他培养的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成为了单位的技术专家,特别是石油战线更是哪儿有石油哪儿就有培黎人。

    路易·艾黎他把西方的文明、先进技术、以及工业生产传到了中国贫穷落后的西部。特别是他和他的战友们实践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转变办学观念和办学模式,培养具有过硬技能的工匠,为实现制造强国“中国梦”,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原党委书记、校长,工合国际委员陈新路

版权所有: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0号吉利家园3号楼805室 邮编:100029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一号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图书馆206室 邮编:100085
京ICP备060089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1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