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工合动态
  公告
  合作社调研
     纪念詹姆斯·贝特兰逝世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3-12-26      点击次数:746

 
2023年12月16日,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北京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共同举办詹姆斯·贝特兰(James Bertram,1910-1993)逝世30周年座谈会,纪念和缅怀这位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新中友好事业作出宝贵贡献的新西兰友人。

北京会场

 

座谈会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主会场设在北京。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中国驻新西兰使馆、新西兰驻华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宋庆龄故居、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等组织的代表及工合国际委员参加座谈会。此外,座谈会还在新西兰惠灵顿以及陕西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西安)等地设立分会场。

 

 

北京会场

 

会议由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副会长范淼主持。座谈会首先播放了早期采访贝特兰先生的视频和贝特兰侄子Geoff Bertram为纪念活动录制的视频。新西兰驻华使馆代表陈恩(Rebecca Needham)中国驻新西兰使馆董志学参赞分致辞;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主席黎开盛(Chris Lipscombe)、北京宋庆龄故居社教部主任李雪英、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执委秦泉安分别围绕“国际主义战士贝特兰”“贝特兰与保卫中国同盟”“贝特兰与西安事变”作主旨发言。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Michael Crook)作了主旨为“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芒”的发言并致闭幕词。

北京现场参会人员合影

西安现场参会人员合影

 

1936年,贝特兰作为罗兹奖学金的访问学者来华,在北平燕京大学学习时,一些英国报刊纷纷委托他报道中国情况。受到埃德加·斯诺夫妇和当时爱国学生运动的影响,西安事变爆发,他立即启程赶到西安,采访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并同史沫特莱一起志愿在西安电台用英语向外界广播,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贝特兰

 

 

1937年9月,毛泽东邀请贝兰访问延安。10月25日,贝特兰采访了毛泽东,他们在窑洞里一连谈了两个晚上,就他提出的各种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这项采访的内容后来以《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19379月,贝特兰(右二)在西安西京招待所与斯诺(左一)合影

 

 

1940年6月,贝特兰在新西兰接到宋庆龄发来的电报。电报中说旅居海外的中国人面临新的危机,希望贝特兰能够继续为保盟工作。贝特兰响应宋庆龄的号召,准备启程来华。不久,他又收到宋庆龄发来第二封电报:“请在马尼拉稍事停留,设法在那里建立一个保卫中国同盟的分会。”贝特兰到了马尼拉后,发现宋庆龄在当地华侨中声望很高,他以宋庆龄代表的身份,拜会当地华人领袖,非常顺利地募集到数额可观的捐款和给予大力支持诺言。在菲律宾,贝特兰去看望了正在为工合运动工作的斯诺夫妇,还遇到了来菲律宾为工合筹款的路易·艾黎和正准备去中国内地考察工合运动情况的卡尔逊上校。他随后同艾黎和卡尔逊上校一起乘船来到香港,接手《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的编辑工作。

 

 

艾黎与斯诺夫妇及卡尔逊(右一)和贝特兰(左一)摄于菲律宾碧瑶(1940

 

 

新中国成立后,贝特兰在新西兰继续进行积极支援中国的活动,发起成立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并是协会的长期赞助者。他曾于1956年、1957年、1982年和1986年四度访华,受到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贺龙、彭德怀等接见,并同在国家重要岗位任职的黄华、廖承志、陈翰伯等许许多多抗战时期的老朋友共叙友情。他先后出版发表了《重返中国(Return To China)》《今日中国的年轻旅者(The Young Traveller in China Today)》等著作和大量文章,忠实记录和报道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将永远铭记贝特兰先生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新中友好事业作出的宝贵贡献,以及他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传承和弘扬贝特兰先生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谱写国际友谊新篇章,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版权所有: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0号吉利家园3号楼805室 邮编:100029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一号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图书馆206室 邮编:100085
京ICP备060089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1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