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工合动态
  公告
  合作社调研
     聂圣哲教授在培黎国际产教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2025-10-27      点击次数:15

尊敬的黄主席、余校长、牛校长,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共同见证培黎国际产教联盟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此联盟组织的组建,像是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投下了一颗“巨浪”般的石子,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深层矛盾的一次“破局尝试”,也是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积弊的一次主动宣战。

回溯我们的教育文化,“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传统认知,看似是对“脑力劳动”的推崇,实则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壁垒:它将“动手实践”与“低端技能”画上等号,将“产业需求”与“教育目标”割裂开来,最终导致不少人才陷入“纸上谈兵易,躬身实践难”的困境。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规律显示:全球近1/3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学术根基都深扎在具备职业教育基因的院校中。麻省理工学院(MIT)从为工厂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学院起步,却凭借“Mind and Hand”(手脑并用)的校训,成长为引领全球科技革命的顶尖学府;爱因斯坦毕业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最初也是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核心,最终培育出2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案例绝非偶然,它们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教育的价值,永远要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体现;人才的成长,必须在“对接产业需求”中完成。

反观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面临的不仅是“认知偏差”,更是“结构失衡”。1949年,百废待兴的中国需要大量文科人才夯实文化根基,100多所大学设中文系是时代所需;但如今,在14亿人口、产业升级迫切的背景下,大量学校仍在重复设置同类文科专业,而高端制造、精密加工、现代服务等需要“动手能力”的领域,却面临“人才荒”——这不是“供过于求”,而是“供需错配”。正如黄主席所言,“6年炼钢,12年才知道铁矿含铁量”,这句话戳中了我们人才培养的痛点:如果教育脱离产业实践,再优质的“理论人才”,也无法为国家炼出“优质钢、合金钢”。

美国1981年的教育改革史,更值得我们深思。那场禁止教育官员参与、仅让企业代表发声的大会,本质上是一次“权力让渡”。让最懂人才需求的“使用者”(企业),去纠正教育“制造者”(院校)的偏差。直到企业的声音被充分重视,官员才以观察员身份参与,最终形成的教育改革宣言,让美国教育真正对接了产业发展。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教育研究者却忽略了这段历史的核心,他们将教育局限在“书房里的理论建构”“课本上的知识传递”,却忘了教育的最终考场,永远在工厂车间、在项目现场、在产业一线。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会思考”。培黎国际产教联盟的成立,正是要重拾这份教育初心。我们不仅要“手脑并用”,更要在此基础上加上“创造与分析”,让人才既能“下得了车间”,又能“解得了难题”,更能“创得出新局”。这不是对传统教育的“修补”,而是对教育逻辑的“重构”。让企业从“人才接收方”变成“培养参与方”,让院校从“知识输出方”变成“实践育人方”,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问题解决者”。

最后,我想以一个小问题收尾:为什么日常场景中我们用十字螺丝,手表里却坚持用一字螺丝?答案其实很简单:十字螺丝适合批量安装,效率更高;而手表里的一字螺丝,需要更精细的受力控制,更适配精密仪器的维修需求。这个细节背后,藏着我们人才培养的核心方向——教育不能只教“通用规律”,更要教“场景化解决能力”;不能只培养“标准化人才”,更要培养“能应对细分需求的专业人才”。

今天,培黎国际产教联盟的成立,就是要打破“教育与产业”的壁垒,撕掉“理论与实践”的标签。期待联盟能联合各位教育家、企业家,把“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理念,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每一次实践、每一个项目中,真正培养出能为国家在产业竞争中赢得“话语权”的实干人才!

最后,祝愿联盟越办越好,祝愿各位同仁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一号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图书馆206室 邮编:100085
京ICP备060089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1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