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合出版物
 
  通讯
  资料
  文章
  书籍
  词典
     工合国际通讯第68期
发布时间:2008-08-21      点击次数:5071

工合国际动态

·第三次全委会筹备工作进展

·山丹刘庄小学师生致谢救灾援助

·“山丹合作社培训项目”获加拿大合作社协会资助

·国际友人为山丹地震受灾捐款

·“公益时报”宣传工合国际及其工作

组织发展

·执委伊莎白在2004年国务院外专局春节招待会上的讲话

·友协大院的“工合”史话

·非政府组织发展凝聚力和发展力的关键要素分析——以工合国际为例

中加合作社促进与发展项目

·半年度(2003.10-2004.2)活动进展

·第19期安徽省农委合作社培训班纪实

·第20期梨树农民合作社培训班纪实

·吉林梨树县农民合作社考察及“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论坛”活动纪实

·访问深圳-番愚工友支持机构

·参加乐施会“农村工作与倡导”工作坊

合作社信息

·提高回应社员需求的能力——“上海群众木器厂化解一场群体矛盾”的启示

·梨树榆树台农民合作社2003年度回顾

专家连线

·加拿大政府在合作社中发挥的作用

·加拿大一个农业合作社实例——Gay Lea食品合作社企业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与推动进展

讣告

·工合国际名誉主席陈翰笙先生逝世


工合国际动态

工合国际全委会筹备工作进展

根据工合国际执委会2004年3月11日会议精神,秘书处已于3月下旬将执委会为全委会召开准备的会议文件(中英文),包括王厚德主席的工作总结报告、工合国际章程修订建议稿和工合国际执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事项,通过电子邮件和邮寄方式发送给工合国际的国际与国内各委员。其中中国委员76名,国际委员24名。(注:“工合国际发展战略规划(2001-2003)”虽已准备好,鉴于尚需通过一次再培训提出2004-2006年的发展规划,故暂不发出。)

山丹刘庄小学师生向救灾援助者致谢

为了表达为其筹款援助活动的谢意,甘肃省山丹县霍城镇刘庄小学向工合国际赠送一面锦旗,上书:“扶危济贫,爱心永驻”八个大字。

2004年元旦来临之际,工合国际惊喜地收到41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它们是来自被援助的刘庄小学学生之手,每封信里都装有一张孩子署名的照片,望着一张张天真可爱的小脸、一封封工工整整的信件和一声声亲切的呼唤与真挚的祝福,工作人员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默默地祝福孩子们能够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平安地度过难关。

从筹款援助到41封感谢信和赠送锦旗,是一场爱心传递接力赛,拉近了援助者与被援助者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体现了合作社“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文精神,同时激励我们加快推广合作社和扶助弱势群体的步伐。

“山丹合作社培训项目”获加拿大合作社协会资助

2004年三月,加拿大合作社协会通过资助工合国际开展为期一年的“山丹合作社培训项目”的决议,总资助额35,000加元。项目目标在于通过国际合作社联盟关于合作社特征(ICIS)的声明和合作社经营规划的培训,改善山丹工合合作社的治理与管理和经营状况。预期成果包括:

1) 使山丹9个工合合作社和2个师生合作社能应用ICIS改进自己的治理和管理;

2) 使它们能制定出自己灾后重建的经营计划;

3) 使山丹工合合作社加强与县内外工合合作社的联系。

项目启动工作已在进行中。

国际友人为山丹地震受灾捐款

国际友人Tom Mills (NZCFS National Treasurer) 和Kathy Lee (ANZA President) 分别向工合国际山丹地震灾区试验合作社伸出了援助之手。Tom Mills 向山丹刘庄小学捐赠震灾款人民币2,500元;Kathy Lee 向山丹培黎师生合作社捐款人民币5,090元。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际主义精神。目前两笔款项均已落实到位,工合国际和山丹合作社师生再次向所有关心与帮助山丹刘庄小学和山丹培黎师生合作社的热心人士致以深深的谢意!

“公益时报”宣传工合国际及其工作

中国民政部的“公益时报”于2004年1月18日“民间组织”版在“合作社改变命运”、“工合国际兴衰”标题下宣传报道了工合国际及其推广合作社的工作。同时还刊登了“国际合作社的七项原则”,使工合国际及其与加拿大合作社协会合作的推广合作社的项目又一次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工合国际秘书处,2004年5月)

组织发展

 

执委伊莎白在2004年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春节招待会上的讲话

温家宝总理和朋友们,

春节是一个欢庆的日子,我想借此机会报告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或简称工合国际)取得的成就。

工合国际是1938年由宋庆龄夫人和外国朋友(海伦和埃德加 斯诺等)在香港成立的一个非政府组织,支持组织战时中国的难民生产急需物质和生产自救的工合运动。这个由外国和中国进步人士发起的运动在合作社界日益赢得了声誉,并且被铭记至今。

工合国际1952年停止活动,1987年恢复活动,由路易·艾黎任主席。工合国际无与伦比的特征是,它是当今唯一的一家有外国委员进入执委会和主席团领导层的中国非政府组织。它的历史是一个国际合作的历史(这间大厅内出席者中就有几位工合国际的委员和积极支持者)。

工合国际宗旨是促进符合国际标准的合作社。这种合作社是自愿建立,由他们的劳动者——社员拥有,民主和透明管理。它们不仅仅是经济组织,而且也是社会性的和教育性的组织。教育内容不仅仅包括技术和管理技能,而且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这些促使了 “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和关心社区与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发扬。

在实现这些目标的道路上经过多年寻求,在对外友协的宝贵支持下,1998年全委会后,工合国际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我们停止了从政府取得资助,决定让自己的组织成为真正的非政府组织,首先聘用有专业资格能力和投入的秘书长。因之赢得了与加拿大合作社协会(CCA)的三年合作项目。这一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工合国际做为一个非政府组织的专业资格能力。因之工合国际已经找到了在中国当前条件下促进合作社的有效途径。在近三年中:

——我们已为全国各地的劳动者、同时也为希望促进合作社的政府工作者、国际项目人员和大学生等,成功地举办了十九期合作社培训班。

——我们出版了合作社培训教材,同时产生了一支有能力的有爱心的培训者队伍。

——现在已有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合作社,包括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合作社,流动打工群体的服务性合作社等。在全国我们也有了广泛分布的示范合作社。

——我们也很高兴我们的工作已经越来越赢得政府的承认。

例如,各级政府都邀请我们为他们的公务员进行合作社培训。我们与吉林省政府的发展研究中心签定了协议为他们全省干部提供合作社培训。我们刚刚在安徽对安徽省涉农部门的干部和县领导人进行了一次合作社培训。

然而,我们需要合作社法。在没有颁布合作社法之前,我们希望政府要采取积极促进合作社的政策。

此外,借此机会我祝贺由外语研究安排,外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之光”50本丛书系列的出版;并且感谢朱总理对这一项目的支持。这套丛书是由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至1949年胜利时外国观察者或参与者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我们许多人都希望国内外的年轻人阅读这些书,因为这段历史有许多值得吸取的教训。

最后我向国务院外国专家局领导举行这次美好的招待会表示衷心地感谢。

(伊莎白 2004年元月18日)

友协大院的“工合”史话

台基厂1号友协大院——人民中国50年来民间外事活动的大本营,多少抗美援朝、争取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人民友好的重大活动在这里诞生、完成或更替;多少杰出的新中国外交工作者在这里成长立业;多少来自五大洲的朋友出于事业需要,在大院“安家落户”:又有多少政治、文化、学术界人士同他们的国际同行在这里相遇、相知、并结下长久的友谊与合作关系!这个深藏闹市、优雅恬静的和平友好园地,满载着中国人民外交半个世纪的斑斓史话,让闻者不能不感叹它历史的辉煌。

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80年代末,一个在抗战时期名扬海外的国际组织-―促进中国工业合作社国际委员会(简称工合国际),也曾同这里有过一段不解之缘,在人们不经意间,为大院的沧桑多填了一分色彩。。。。。

对大多数友协人来说,“工合”是个不知所云的字眼,观字面它酷似“工会”,听声音又象是“共和”。它为什么跟友协挂钩?工合国际委员会的牌子为什么出现在友协大院?是中央的“特殊安排”,抑或者是靠什么“关系网”的“非法入侵”?十几年过去,人们慢慢也就习以为常,淡然处之了。

事实上,“工合”这个创立于1938年抗战初期的工业合作社运动,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光荣历史。它在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闻,为中国的几十万难民家庭找到了维生之计,为前线和后方生产了极度紧缺的军、民用必需品。它以“努力干,一起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响亮口号,吸引了几万社员参加各种工业合作社,实行生产自救,支援抗战;成千的爱国者和国际友人志愿投入工合工作,长期给予无偿支援。工合不但以经济上的成就为中国的合作社运动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的干部和社员所表现出的艰苦创业、不怕困难,平等团结,无私奉献的工合精神,更受到世界人民的高度评价。今天,人们在英语辞典中仍然可以找到gung-ho (工合)这个字眼,它所代表的同心协力、雄心勃勃的含义,始终闪铄着工合精神的光辉!

就是这样一个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的群众运动,恰恰与友协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它的诞生,发展和恢复,都得力于各时期友协领导人的大力支持。

友协早年的荣誉主席宋庆龄,是支持艾黎、斯诺等倡建工合最早的关键人物。由于她的影响力,使工合的领导机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很快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批准,于1938年在武汉成立;靠了她的国际威望,工合的国际支援组织——促进中国工业合作社国际委员会于1939年在香港顺利组成,为争取支持中国全民抗战,为工合运动在国际上筹募资金,开辟了一个有力的新渠道。

80年代任友协会长的王炳南,当年受命于周恩来同志,代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参与了成立工合协会的最初策划和工合统战方针的制定。他对工合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对文革后重新评价工合运动的独特历史贡献,解放那些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工合工作者起了重要作用。

接替王炳南同志的章文晋会长,为工合国际1987年的恢复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从支持艾黎恢复工合的倡议,到办理上报中央的审批手续;从安排工合国际的恢复大会在友协召开, 到同意作工合国际的业务主管单位;从指定刘庚寅副会长主管工合事务,代表友协作工合国际的副主席,到同意让委员会使用艾黎故居作为办公室。。。。、可以说,友协给予工合国际的种种人力物力支持,与章会长的革命责任感,和为人宽厚大度是分不开的。

当然,友协大院里那位30多年的“老住户”,被尊为“工合导师“的路易·艾黎,对恢复工合所起的作用更是不言而谕。这位被邓小平同志1977年誉为50年如一日,为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做了大量好事的中国人民难得的“好战友、好同志、好朋友“,在国际上所以深受敬慕,首先在于他倡办工合运动和为工合培养人才的山丹培黎学校这两项利国利民的实事。艾黎把工合看作是他终身追求的梦想,深信在新时期工合能继续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即使到了病痛缠身的晚年,他仍然不遗余力地为恢复工合奔忙劳碌。从1978党的11届三中全会那年起,艾黎家的中外访客便与日俱增。已逾90高龄的著名经济学家,老工合国际的执行秘书陈翰笙博士和老工合西北办事处主任卢广绵成了他的常客,一次又一次地共商恢复工合的每一个细节;马海德、汉斯·米勒、吴蔚然、章文晋同艾黎的“星期四例餐会”,成了艾黎为新工合设计发展宏图的灵感触发剂;山丹培黎学校的老校友倪才旺为重建培校,穿梭在艾黎工作室和山丹建设工地之间;40年代老培校的美国教师易大哥(Walter Illsley)也应艾黎之约,专程来华为新建的河南新乡、巩县工合合作社献技献策。。。。。

1987年9月3日,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终于正式宣告恢复活动了。那天上午,友协礼堂汇集了从朱学范副委员长等领导人,到北京残疾青年剪纸合作社的普通社员代表上百人;大家欢欣鼓舞地共庆工合国际委员会再生之喜。艾黎当时在北京医院病床上写就的讲稿是由马海德大夫代读的。

艾黎的工合梦想,是一粒被“大跃进”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大潮冲刷掩盖起来的合作社种子,今天浪息潮退,它在改革开放政策滋养的沃土上终于又现生机了!

遗憾的是,3个月后,在庆祝了他的90寿辰之后,艾黎便撒手西去。白手起家,又骤然失去主席的国际委员会开始了它艰难的征程。在继任主席杨波的努力下,1992年1月成立了纪念路易·艾黎合作事业基金会,开始在国内外筹募合作基金,支持国际委员会建立示范性合作社试验区、点的计划。在人财两缺的最初几年,首先得到的援助是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英等国的对华友好组织。这反映了海外朋友对艾黎未竟事业的重视和敬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外友协多年来民间友好工作的积极成果。基金会一成立,新西兰政府和新中友协就给了湖北洪湖工合试验点的残疾人服装社第一笔捐助,其后又向河北工合妇女合作社项目提供了三年的长期资金支持。澳中友协的全国委员会和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北方领土三州分会捐赠的基金,超出艾黎合作基金总额的四分之一。许多到友协大院来访的艾黎生前友好,看到一个在他的故居里,一批新的工合志愿工作者继续在为发展工合兢兢业业地工作,都欣慰不已。许多人后来成了工合的义务宣传员,一些人慷慨地解囊相助,大大鼓舞了新生的国际委员会。

工合国际总部在友协大院工作的12年,经历了恢复初始期信心十足的探索试验,90年代中期勉强应付的动荡彷徨,新世纪开始后的重整旗鼓,励精图治的各种风云变化,从一个主要依靠工合历史遗产和名人效应争取外援支持业务开展的单位,成长为今天有明确的合作社发展战略,有中外委员共同组成的民主治理机制和一定规模的海内外合作社支持网络,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和专业化的项目执行能力的名副其实的国际性民间组织,展示了一个真正的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成长特色和价值。尽管中国合作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还不很理想,工合国际的运作机制也远未完善,它的进步是有目共赌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友协作为业务主管单位,不论出于何种因素,对工合国际实行的“监督但不干预,支持而不索报酬”的管理方针,客观上为现行中国民间团体“靠挂”制度的改革完善,提供了有益的成功经验!

光阴荏苒,80-90年代带领友协和工合国际的老一代领导人已大多作古,这些为事业和梦想作出了各自贡献的先行者,将永远作为这些团队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为后人所铭记。新世纪的新环境促使人们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从走惯的老路迈向新的征程。在友协纪念成立50周年之际,我谨以这段“不入流”的“史话”,祝福它们不断地再创辉煌!  

(吕宛如 2004年4月25日)

 

非政府组织凝聚力和发展力的关键要素分析

——以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为例

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洋葱结构”理论认为,如果用一个洋葱结构来描述决定一个组织的凝聚力和发展力的关键要素的话,则是,最核心层为由宗旨体现的价值观组成,由里向外,第二层为由战略规划可望实现的远景组成,第三层为由治理机制有机调控的组织机构组成,第四层是认同组织宗旨的专业化的工作队伍组成,第五层是组织的资源网络。非政府组织要能够成功发展,必须从这五方面加强建设。其中人的因素第一,最关键的条件是正确的宗旨,优秀的领导人,进取型的理事会,和有效的运作模式。按照这个理论分析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以下简称工合国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也会有利于今后更有意识地加强组织能力建设。

一.             组织的主要特征

工合国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非政府组织。它的主要特征可以概述如下:

1.历史悠久

工合国际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宋庆龄女士亲自设计,著名的国际友人艾德加·斯诺,斯特朗和一些国内外进步人士共同发起,1939年在香港成立的,1952年停止活动。于1987年工合国际重新恢复了活动延续至今。在民政部注册,业务主管单位为对外友协。在中国,具有这样悠久历史的非政府组织是十分少见的。

2.中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合作的先锋

工合国际的全委会始终由国际国内进步人士共同参与和组成,它的国际委员分布在全球约十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它是中国唯一一个有外国友人进入执委会和主席团领导层的非政府组织。如果说它是一个国际组织,它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始终立足于中国,在中国活动,在中国民政部注册。如果说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合作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式开始的。那么,可以认为,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创立的工合国际是中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合作的先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的历史,是民间国际合作的历史。

3.发展历程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息息相关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工合国际成立时,宗旨在于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推动已在中国兴起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工业合作社运动,不仅帮助战火中的中国人民生产自救,同时也支援抗日战争前线,成为国际闻名的工合运动。“工合”也成为专用英语词汇“Gung Ho,代表”努力干,一起干,团结合作,共同富裕“的精神,流传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数千个各种类型的工合合作社分别归并到国家各个部门,如轻工业部,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工合国际完成了它第一时期的历史使命,于1952年停止活动。

七十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体制改革带来的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进入WTO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都使得合作社道路的重要性被重新再认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支持下,由著名的国际友人路易爱黎和其他国际国内进步人士共同努力,于1987年工合国际重新恢复了活动至今。

二.             组织能延续发展的基本原因

为什么工合国际这样一个特殊的非政府组织,虽因宏观条件有间断期,却仍能跨越几个时代在中国延续发展至今?如按照“洋葱结构”理论来层层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价值观和宗旨明确并符合公民社会发展趋势,它具有现代化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组织结构格架,具有近期战略发展规划和专业化工作队伍开始形成,具有进取型的领导层,运作模式(工作方针和方法)能及时得到审视与调整,和有良好的支持性的资源网略等,是最基本的原因。

1. 价值观和宗旨明确并符合公民社会发展趋势

工合国际具有明确的书面表达的价值观和宗旨:工合国际继承其创始人的传统,信仰公平,公正,诚信,团结,关心社会的价值观,始终以推广符合国际合作社原则的合作社为宗旨。工合国际在大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都坚持不懈地帮助弱势群体通过合作社自主互助增加经济收入。在当前更加明确组织使命是在中国推广符合国际合作社原则的合作社,使广大的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下岗工人,农民和打工群体,通过创建基于社区的合作社,增加经济收入,增加公平公正参与发展的机会和分享发展成果的能力。工合国际相信,社员拥有,社员控制,社员受益和关心社区的合作社,是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使弱势群体通过自主,自助,自担责任的合作社可以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价值观和宗旨符合公民社会发展趋势: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2年第80届国际合作社日祝词中高度评价合作社的作用时指出:“在世界各国,合作社已经成为公民社会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合作社已经成为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的合作伙伴“。国际劳工组织多次指出,”合作社是实现联合国新千年消除贫困目标的有效途径“。现在,在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兴起,合作社也已开始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工合国际作为非政府组织,以推动合作社为宗旨,符合全球社会发展趋势,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是其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能跨越几个重大历史时期而能再度活跃的重要原因。工合国际始终以推动合作社为己任,可以说在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方面,过去曾起到了先驱的作用,现在仍然是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

2.具有现代化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组织结构格架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的最高权利机构是全体委员大会,全体委员大会批准组织的章程,每五年举行一次。章程规定经全体委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执委会和主席团,负责全委会闭会期间工作。工合国际执行机构为秘书处,负责完成执委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决策程序基本民主透明。

3.具有近期战略发展规划和专业化工作队伍开始形成

工合国际在通过与加拿大合作社协会合作开展“合作社促进与发展项目”中,加强了能力建设,用参与式的方法制定了2001-2004年发展战略规划。在规划的指引下,三年多来,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建立了合作社推广网络,涌现出了一批按照国际合作社原则运作的合作社,引起了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合作社在消除贫困中的作用的广泛重视。

4.具有进取型的领导层:

工合国际组织机构基本健全,决策程序基本民主,具备章程,尤其是主要核心领导层仍能继续坚持工合国际的价值观和宗旨,能与时俱进。“在实现组织宗旨的道路上经过多年寻求,1998年全委会后,工合国际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停止了从政府接受资助,决定让组织成为真正的非政府组织,首先聘用有专业资格能力和投入的秘书长。因之赢得了与加拿大合作社协会的三年合作项目。这一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工合国际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的专业资格能力。工合国际找到了在中国当前条件下促进合作社的有效途径。”[1]1998年后领导层采取的一系列“激活” 政策,事实证明收到了很好的的成效。这些是工合国际在新的历史时期仍能继续作出贡献的根本原因。

5.运作模式(工作方针和方法)能及时得到审视与调整

组织恢复后的工合国际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7年至1995年,当时在全国“经济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初始发展思路影响下,工合国际以募集国内外资金,兴办工合合作社实验区点为中心。第二阶段为从1995年到1999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给中国带来了社会性别意识观念,国际上对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带来的弊病进行反省,工合国际也总结了前期以投放资金兴办工合合作社实验区点的经验和教训,适时地将工作方针调整为“指导以工业合作社为主的各种类型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同时募集国外资金,通过小额贷款和培训方式帮助妇女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工合国际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赢得了与加拿大合作社协会支持开展“合作社促进与发展“的项目。这一时期,国际上发展思路已演进到以人的能力建设为中心,促使社会,经济和政治全面发展。国内公民社会开始发育,非政府组织日趋活跃,对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已开始引起关注。加拿大合作社协会通过这一项目也为工合国际不仅仅是资助了硬件设备的建设和活动经费,更重要的是带给工合国际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方法。这一项目以工合国际自身的组织能力建设和合作社推广为中心,以参与式培训方法为主,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6.具有良好的支持性的资源网略

工合国际委员由国际国内支持合作社事业的人士组成,包括政府官员,合作经济学家,和对外友好工作者,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国际国内支持性的资源网络,为工合国际的活动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专业和政策环境方面的支援。工合国际的业务主管单位对外友协多年来实行“参与不干预”的正确方针,并从各方面支持工合国际开展活动。所有这些是组织延续至今的不可忽略的外部条件。

三.组织继续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非政府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可以形象地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新生期(开创期),青少年期(生长期),壮年期(稳定期)和老年期/新生期(僵化期/更新期)。各个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优势,劣势和不同的应对策略。各个阶段都会面临持续发展的挑战。

在当前急速发展的形势下,作为一个跨越大半个世纪的非政府组织,已显现出某些老年期组织的特征,在处理诸如章程需要修订,成员队伍需要补充新鲜血液,治理机制需要确立和加强。尤其是主席和法人代表的产生是由业务主管单位指派呢,还是自主,自治根据组织章程通过民主程序产生,等困扰当前组织继续发展方针的问题方面,显得有些疲软乏力。

组织发展进入一个周期的老年期并不必然注定会僵化不前,完全有可能会孕育着组织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周期或更新期。在中国国情下,对于这样一个既是全国性的又有国际影响的非政府组织,能否应对这些挑战,是决定组织是焕发新的朝气或是就此停滞僵化下去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组织价值观,宗旨,战略发展规划,组织结构,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国内外资源网络均已基本具备的良好条件下,领导班子思想观念更新显然是最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

相信在当前中国已有明确保护非政府组织自主和自治性质的政策和非政府组织独立运行的政策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形势下,工合国际能够化解当前这些与组织发展阶段相连系的问题,会迎来新的一轮向上的发展周期。

(郭丽娜 2004年1月)

中加合作社促进与发展项目

半年度(2003年10月-2004年3月)活动进展

一、本阶段主要活动:

    1.组织能力建设:工合国际新委员增加6人(国际委员1人,国内委员5人),工合国际召开第三次全委会筹备工作取得进展,主要报告文件,包括工作报告(讨论稿),章程修改意见(草案),战略发展规划2001-2004(草案)已准备就绪,发送至委员征求意见。

    2.项目管理:于2003年9月1日和2004年2月20日分别如期举行了第5次和第6次督导委员会,以成果为基础的目标管理法实施状况良好。

3.合作社培训与推广:这半年来共对中国改革杂志社主办的来自全国26个省市80个学生社团的120位学生支农调查团进行倡导活动一次。论坛两次。培训活动7期。总计469人参与活动,其中男293人女176人;20-40岁者,208人,40-60岁者218人,60岁以上43人;农民105人,农民社员221人,农民合作社管理层63人,地方政府官员46人;非政府组织,妇联,职校,研究单位,社会团体28人;大学生和媒体2人,国内外扶贫项目4人。

2004年2月与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举办的“吉林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论坛”,2003年11月选派项目十多个试验合作社代表和优秀推广者出席由加拿大合作社协会与中荷安徽霍山扶贫项目举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论坛”并交流经验。

新增合作社推广志愿工作者6人。培训教材已售出和出版650本。

二、本阶段主要成果:新涌现出3个农民合作社改进章程,完善组织机构,增进社员参与,改善民主管理和为社员服务。另有两个农民合作社建立合作社组织机构,讨论拟定合作社章程,培训社员生产技能。我试验合作社吉林梨树夏家农民合作社2003年12月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五十佳农民合作社之一,被邀请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04年2月被农业部邀请出席全国农民部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会议。

中国改革杂志社“农村版”2003年刊登三篇文章宣传我三个试验合作社。

“中国公益时报”2004年2月刊登文章宣传工合国际和推广合作社的项目活动。

项目过程中,通过工合国际网络寻求合作社服务的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包括山丹培黎学校和工合联社灾后重建合作社的培训请求,广东省深圳和番禺以打工群体培训教育为对象的非政府组织。

工合国际设计和执行项目能力不断提高,在加拿大合作社协会支持和帮助下,提出“山丹合作社培训项目”设计,并获批准,同时正在进行“中加合作社促进与发展项目”二期设计与修改工作。                                                                      (郭丽娜 2004年5月)

第十九期安徽省农委合作社培训班纪实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是扶持农民

安徽省农委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中加合作社促进与发展项目联合举办的“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训班”于2004年1月8日至9日在合肥市顺利召开,来自省委政研室、省政府办公厅、省财政厅、省科协、省民政厅、省工商局、省供销社、省社科院、省农委经管总站、15个地市农委、2个农村新型合作组织试点县主管农业工作的各级干部,共58人参加了这期培训班。省政府、省农委、省财政厅、省委教研室的5位领导也出席了培训班,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培训班围绕“合作社的定义与特征”、“运用国际合作社原则指导合作社健康发展”、“促进改善合作社按国际合作社原则运行的政策环境”、“创办成功的合作社”四个专题,讲课与讨论穿插进行,及时按照学员反馈的信息调整授课的重点,始终采取参与式的方法调动学员学习兴趣,使学员能够及时将专家的专业知识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比结合,理论性与操作性并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期两天的培训结束的时候,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感到意犹未尽,纷纷要求延长培训时间,更加深入地探讨和理解讲授的内容。培训班留给学员的不仅仅是合作社知识,更多的是对合作社本质的思考,对发展合作社的启示。

登堂入室,合作社培训走进省门

安徽省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早在1982年,天长县界牌镇17户农民就联合起来创办了改革后安徽第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水产研究会。从此以后,各地组建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各个产业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已经发展到3845个,入会人数达90万人。但加入到合作组织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还不足8%,多数组织是依托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农技推广部门、集体经济组织兴办起来的,而真正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没有任何依托的只占10%。组织形式以协会为主,农民与协会之间是一种“松散”型的合作,两者没有形成利益上的紧密联系。2003年安徽省常委会把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列为全年22项重点工作之一,并决定在萧县和广德县开展试点工作。省农委和省委政研室负责牵头组织这项工作。去年11月工合国际在霍山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研讨会”期间,认识了省委政研室的聂苏和省农委的吴劲梅两位政府代表,当时他们正在准备筹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训班,在了解了项目合作社培训方面的情况以后,他们十分认同项目的培训方式,非常热情地邀请项目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一期合作社培训班。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和磋商,工合国际于2004年的元月来到了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与省农委一起举办了中加合作社促进与发展项目的第19期合作社培训班。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苑鹏博士担任这期培训班的主讲老师。

安徽省委、省政府对这期培训给予了重视和支持,委派省政府王首萌副秘书长代表副省长在开幕式上作了鼓舞人心的发言。王秘书长谈到,建设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组织农民,服务农民,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根本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对接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群众,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他引用了太华书记提出的“适应市场,互助合作;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农民为主,致富为本;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决策,一人一票;规范管理,建章立制;政府推动,各方支持;贵在坚持,重在提高”的64字要求,指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必须以农民为主体;第二,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第三,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第四,必须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积极提供零利润服务,采取按成员与合作组织间交易量大小分配和按股分红等办法,实行利润返还,保障成员获取最大的收益;第五,坚持因地制宜,与培育主导产业,实施科技兴农,搞活农产品流通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王秘书长还强调,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各级、各部门要及时树立起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围绕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尽快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放宽经营范围、简化登记手续、维护合作组织利益等方面,制定出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王秘书长的发言打响了培训班的头炮,大大增强了在场的领导干部对开展农村专业合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为培训班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最后,王秘书长代表省政府向工合国际的参与表示了感谢。

需求导向,课程设计切中要害

安徽省作为国务院确立的全国首批试点省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较早,在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省农委希望了解其他省市的一些成功实践,多方借鉴,取长补短。参加这次培训的学员大部分都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干部,也有2个试点县的协会会长,文化层次以大学本科居多,其中不乏合作社方面的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针对学员的这些特点,培训班在课程设计上加大了理论和政策方面内容的深度,同时还邀请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好的吉林省梨树县农资局田景斌局长亲自介绍梨树的经验,由于切合学员的实际需求,大家的精神格外集中。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期望,培训班在正式授课以前,再次对学员进行了需求调查(表一),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适当地调整了一些内容,如增加了行业协会的介绍,从产生、成员、组织性质、运作机制、目标和利益六个方面阐述了合作社与行业协会的共同点和区别。还有农业合作社立法方面的最新动态等。学员和老师之间的沟通贯穿着整个培训过程,由于主讲老师准备充分,教学内容机动灵活,学员信息反馈及时,学员在两天培训中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学习热情,也更加关注课程安排与自身工作的实用性和相关性。有的学员从开始不理解小组讨论的作用,要求把讨论时间更改为专家讲课,希望多听专家的意见,到后来这些学员都变得滔滔不绝,不但觉得时间太短无法充分表达,甚至在晚上休息的时间还接着对白天上课的内容相互讨论,请教专家。

培训班采用“脑力风暴-专题讲授-小组讨论或经验交流”的形式,在讲授一个专题以前,穿插与专题内容相关一些小故事或小游戏,鼓励学员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引入主讲老师的讲课,学员顺理成章地沿着自己刚刚激活的思想去思考讲课的内容,然后带着对讲课的问题进入小组讨论,或者听一些成功典型的经验介绍,往往都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如讲授国际合作社原则的时候,很多学员对如何运用国际合作社原则存在疑惑,培训班组织大家就“国际合作社原则如何与中国合作社实践相结合”进行了小组讨论,学员们提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国际合作社三大核心原则运用的一些难点(表二),接着培训班安排介绍了梨树在运用国际合作社原则促进合作社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主讲老师也对相关问题作了一些必要的回答,学员对国际合作社原则的理解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表一:培训需求调查—你希望在培训中学到什么?

 求

 题

国际合作社经验

国际合作社发展的趋势、特点

发达国家合作社成熟的经验如何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

 

国内合作社发展

合作社典型经验

有关合作社最新理论动态

我国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合作社的优越性

合作社的活力体现主要在哪些方面?

合作社如何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合作社类型/模式

合作社的规模怎么把握?多大最适宜?

合作社有什么形式?

与其他组织的区别

合作社与一般企业、社团、行业协会有何区别

目前我国合作社如何定性定位?

治理与管理

农民如何成为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

在合作社中什么样的管理形式最好?

 

资金来源及分配制度

合作社服务利润几乎为零,它自身如何生存壮大?

合作社获取效益的途径是什么?

在建社初期,是否要考虑“二次返利”?

农协的收入来源及分配方式

 

社员关系

社员与合作社进行恶意竞争怎么办?

产前、产中的统一能做到,但产后的销售统一很难做到,是否有好的经验和措施来帮助解决?

合作社之间的合作

现有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如何联合?

创办合作社

如何在农村启动合作社?

法律地位与优惠政策

合作社在税收方面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合作社法人地位的界定,法人代表如何产生?

 

政府的角色和作用

政府部门应当怎样起引导、推动作用?

各级财政如何给予支持?

政府如何引导合作社的建立?

工合服务及网络

工合能否为基层直接提供有效服务?

工合的网络如何延伸?

 

表二:学员小组讨论总结—国际合作社原则运用难点

 则

 点

 

自愿与开放的社员资格

如何约束社员行为,维护合作社利益

怎样使社员从“松散型“转变为“紧密型”

如何保持合作社资金的稳定性

 

民主的社员控制

如何使农民真正成为合作社的主体

合作社由龙头企业和大户牵头时,民主管理很难达到

一个村里同一家族社员比重大,受家族势力干扰

一人一票如何实现民主和公平的对等

 

 

社员的经济参与

起步阶段让农民平等地出资很困难

无形资产能不能入股分配利润

弱势群体联合缺少资金

社员追求盈余分配最大化,不愿有不可分割公共积累

合作社启动和发展得不到金融部门支持

如何结成利益共同体,保证社员与合作社交易

 

其他问题

农民还没有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参与热情不高

文化传统缺乏合作精神

与人民公社混淆,有抵触情绪

缺乏有奉献精神、公信力和经营能力的领导人

培训班的最后阶段组织了学员根据主讲老师讲授的创办合作社的前提条件、成功合作社的必要因素,从产业基础、经济基础、制度基础三个因素,结合人力、物力和财力,分别就如何创办和推动合作社进行了SWOT(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行动计划(表三与表四),主讲老师对每个小组的反馈结果进行了点评,同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学员们都感到收获很大,不但理清了发展思路,还拓展了发展的途径,增强了合作的信心。

表三:创办与推动合作社SWOT分析

优势:

资源丰富,已形成竹业、畜禽、经济林果、优质粮油等主导产业,且市场竞争力强

群众有愿望:销售渠道、品牌整合

区位优势、地域优势明显

水土环境能够达到绿色产品要求

有一批经纪人队伍

拥有一批本行业的优秀专家和学者

起步较早,有几个较规范的合作组织

劣势:

各级干部认识不到位,热情不高,重视不够

部分群众持等待、观望态度

合作组织规模小,数量少,产业带动力弱,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不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合作组织创办初期积累小、风险大、组织松散、功能不强,难以与农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

一些社员素质有待提高

精英带头人缺少

农村能人往往注重追求个人利益,缺乏奉献精神

资金缺乏(自身积累少,政府扶持少,贷款难)

机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已建立省试点县

已制定方案及部分优惠政策

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借鉴

我省经济环境在逐步改善和优化

绿色产品受市场青睐

威胁:

大部分农民对政府发动心存疑虑

缺乏相关法律支持,且不具体

民营企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一些精英倾向于龙头企业

受徐州、淮北两大城市夹击

品牌使用不到位,以次充好

WTO冲击,市场竞争激烈,出口遭遇“绿色壁垒”

缺乏保障机制

 

表四:创办与推动合作社行动计划

 

版权所有: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0号吉利家园3号楼805室 邮编:100029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一号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图书馆206室 邮编:100085
京ICP备060089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1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