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合作社
 
  合作社新闻
  国内合作社介绍
  国内合作社法规
  国外合作社介绍
  国外合作社法规
     震区百万受灾群众再就业 难在哪里?
发布时间:2008-09-03      点击次数:2610

新华网北京7月2日电 题:震区百万受灾群众再就业,难在哪里?

    “新华视点”记者
    汶川大地震造成规模巨大的失业人群。再就业,成为灾后重建的当务之急。
    6月30日,国务院召集有关部委和对口支援省份在四川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在地震灾区恢复工业生产和扩大就业问题。
    一些专家表示,地震对经济的伤害,可能将通过大量城镇失业人员和无业农民工体现出来,急需统筹解决。
  有多少受灾群众等待就业岗位?
    6月24日,来自都江堰、绵竹、德阳等地震重灾区的30多名川妹子,一路唱着《从头再来》,挥泪踏上开往北京的T8次特快列车。这是汶川大地震后首批赴京的川妹子家政服务员。
    来自都江堰崇义镇的领队何春蓉说:“我们依靠自己的双手,仍然可以建起一个新家!”
    在汶川大地震中,究竟有多少人因灾失去生活来源、亟待再就业?绵阳市劳动保障局局长苗平说,绵阳城区有18万人因灾失业,农村64万人失去劳动岗位,还有几十万人处于阶段性失业状态。
    在至今仍余震不断的青川县,大约6万人因地震失去生活来源。
    陕西汉中市劳动局副局长江卫中说,受地震影响,汉中3万余人就业成为难题。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介绍,受大地震影响,灾区新产生城镇失业人员37.2万人。同时失去生产资料需要安置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增加。四川省有115.2万人因地震失去土地和农业收入来源。此外,60万在外务工的四川农民工返回灾区,使转移就业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灾区巨大的就业压力,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要求19个对口支援的省份为灾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对地震灾区实施就业援助的通知》,要求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连日来,举行企业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群众参与重建、支持企业恢复生产、扶持群众自主创业--来自山东、江苏、浙江等对口支援省份的灾区就业促进行动接连不断,让从废墟中站起的受灾群众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6月28日,在安置近1.5万名受灾群众的都江堰“勤俭人家”,记者看到随处张贴着各类招工信息。据悉,目前四川灾区已有2万多人与外地用工单位签订意向性协议。
  “三大难题”阻碍受灾群众再就业
    难题一:后顾之忧未消除。
    都江堰市劳动保障局局长邬能芳坦言:“调查显示,近八成受灾农民工不愿现在出省务工,根子在于受灾群众在安置上有后顾之忧。”
    在都江堰、绵阳安置点,一些受灾群众表示,想等国家安置补偿政策落实后再外出打工。“怕自己不在,家里没人做主,政策会落空”。另一位壮年男子则说:“我老婆死了,娃儿只有6岁,我出去打工,娃儿交给谁管?”
    绵阳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郑德千说,根据政策,农村房屋全部倒塌、不能居住的,国家和地方财政每户补贴2万元。这类政策的落实有一个过程。
    难题二:用工信息太模糊。
    绵阳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人说,目前外地来绵阳招工的企业超过300家,但真正招走的工人大约是2000人。到广元招工的外地企业,已提供名义就业岗位2万个,但目前签约外出务工人员大体为1800人。签约数据与需求规模相比,相差悬殊。
    有关人士分析说,除受灾群众有后顾之忧外,外地企业来川的招工信息不明确也是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为“四个模糊”,即招工对象模糊、工作岗位模糊、工资待遇模糊、工人权益模糊。有的企业甚至只想先把人招走,基本没有权益承诺。
    难题三:就业培训成难点。
    都江堰市就业培训中心主任刘崧说,目前灾区就业培训存在三大困难:一是资金困难。该中心上半年的培训经费尚未到位,目前是垫资组织培训,资金缺口200万元。二是场地困难。现在能开展的培训多为综合性培训,没有多媒体、厨师、电工、焊工等专业培训场地。而这些工种要求培训的人很多,供需矛盾突出。三是人员组织困难。以前组织培训依靠乡镇政府,目前乡镇政府受损严重,任务繁重,没有能力组织培训。
    灾区有关部门认为,灾区援建工作,应将职业培训机构的重建列为重点之一。
  破解“就业难”呼唤更多“善策”
    中国社科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杨志勇表示,解决灾区就业问题,可以通过加速灾后重建完成一部分。国务院已决定今年安排700亿元用于灾后重建,其中很大一部分要投资于公共设施建设,可以吸收大量当地劳动力。
    广元市旺苍县委书记邓广志说,永久性住房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应加速启动。四川当地拥有足够的重建资源,比如水泥,建材等,加速重建工作,将使受灾群众在就业中迅速恢复生产,“就业不离乡”,一举两得。
    一些灾区干部群众还盼望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更多群众就地自主创业。
    都江堰劳动保障局负责人说,目前可考虑扩大灾区再就业优惠证的覆盖人群。在重建中应扩大到地震“三失”人员(失地、失房、失业),这样全市将有2万名受灾群众受益。
    一些灾区县市还建议,对口支援地区政府应制订措施,规范企业招工条件、劳动报酬等合同条款,解决受灾群众外出务工之忧。
    一些农村受灾群众还呼吁政府部门“送岗位下乡”。什邡市红白镇松林村吴良英说:“想外出务工,但地震后电视、广播听不到,离县城又远,无法获悉城里招聘会的信息。”她对记者说:“下次再来,帮我们抄点招工信息好吗?”
    记者获悉,有关部门表示把灾区就业问题纳入恢复重建规划,通盘研究解决。最近将力促发达地区到灾区定向招工,帮助灾区组织劳务输出和异地分散就业。同时加大措施,认真解决灾区零就业家庭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一步落实技校培训援助计划,稳定和扩大灾区就业。全国对口支援省份近日已与四川签署协议,承诺提供近10万个就业岗位,目前相关工作正在衔接中。(完)(参与记者:宋振远、吴瑞、杨三军、程子龙、熊争艳、冯国、裘立华、仇琳、郑天虹、金小茜、牛晓民、白瀛、姚剑峰、任会斌、艾福梅、张淼淼)

版权所有: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0号吉利家园3号楼805室 邮编:100029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一号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图书馆206室 邮编:100085
京ICP备060089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1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