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合作社
 
  合作社新闻
  国内合作社介绍
  国内合作社法规
  国外合作社介绍
  国外合作社法规
     瑞安市马屿靛青专业合作社蓝夹缬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1-06-27      点击次数:4714

62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19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瑞安市马屿靛青专业合作社的“蓝夹缬技艺”——靛青染料炼制工艺榜上有名。

靛青染料属于还原性染料,便于储藏及运输,已有几千年的种植及炼制历史,在历史上是应用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植物染料。明清时期靛青染料占我国植物染料总量90%以上。靛青染料炼制流程是采集靛青的茎叶,放在水池中经过60个小时发酵,然后去掉其渣,加入10%海螺灰进行搅拌,沉淀后底部沉淀物即是靛青染料,又名靛蓝。

瑞安市靛青种植有悠久的历史。《温州府志》、《瑞安县志》都有详细记载此本地之特产。19世纪中叶,德国发明了化学染料“硫化蓝”,大量进入我国。因为化学染料上色快,工效高等特点,很快占领了我国印染业的市场。加之当时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在植物染料的制作及应用方面没有进行技术创新,一直沿用着千年的传统制作和应用方式,当时更没有考虑到环保问题。因此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我国植物染料受化学染料的冲击逐步衰落。到解放前,我国植物染料种植处于濒危状态。

进入新世纪,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人类生活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工业化学染料废水排放给水源、水质带来了严重污染,化学染料的服饰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生态的植物染料开发与应用,又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植物染料种植的大部份已经濒临灭绝,其制作技艺已处于濒危状态。唯一幸存的靛青染料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少量保留着种植,但基本上处于自产自用。此前,瑞安市西部山区虽有少量靛青种植,其靛青染料炼制技艺已失传,种植的靛青只作于药用。据原大南乡岭坪村农民施端炼回忆,在民国期间他的父亲在制作靛青染料时,他还是顽童,还依稀记得父辈和祖辈打靛的情形。现在,父亲和祖辈用过的两个清朝的打靛地缸池已被用来养鱼,两个硕大的地缸像两只伤感的眼睛,无奈地回忆着这穷山沟祖辈曾经用来谋生、现在又即将失传的技艺。

在大南山脉脚下住着一户王姓人家,祖辈于清朝期在温州百里坊开设一家“采成染坊”,传统商号,驰名浙南五县。300年以后,他的第十二代代表性传承人王河生在故乡马屿镇净水村发起成立了靛青专业合作社,创办了蓝夹缬博物馆,把这段千年的传统文化集中再现民间。王河生通过十年的考察研究及创新,恢复了“采成染坊”的传统精髓与技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马屿靛青专业合作社已有社员150户,带动非社员农户500多户,2011年靛青种植面积达800多亩。王河生理事长对传统的靛青炼制技艺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目前产品有靛蓝膏、青黛、南板蓝根茶,部分产品出口到日韩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年产值达500多万元。2009年至2011年,马屿靛青专业合作社分别被瑞安市、温州市人民政府评为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至2010年靛青染料炼制技艺,分别是被瑞安市、温州市、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河生理事长评为代表性传承人。20105月“蓝夹缬技艺”被国家文化部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一年多的公示及筛选,今年62日终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供稿:王河生,苏立胜,2011627日)

版权所有: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0号吉利家园3号楼805室 邮编:100029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一号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图书馆206室 邮编:100085
京ICP备060089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1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