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工合动态
  公告
  合作社调研
     试论以产业集群理论指导供销社的联合发展——冯安华
发布时间:2011-10-20      点击次数:8797

 

 

试论以产业集群理论指导供销社的联合发展

 

 

冯安华

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总社培训中心) 副研究员

 

一、产业集群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产业集群也就是企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其他实体,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向上是产品制造商,并侧面扩展到辅助产品的企业,以及与核心业务相关的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组织形式之一,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1998年指出产业集群就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过去的产业集群侧重地理因素,但是随着交通的便利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现在产业集群强调的是企业业务的相关性,是相同产业或与之联系密切的企业集合。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是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效应、专业化分工、相互学习和创新效应以及节约成本效应

    规模经济是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这是因为:1、专业化,规模越大的企业,分工更加专业,效率更高;2、学习效应,企业聚集能加快技术与经验扩散交流,促进企业集群的整体发展;3、规模化可以降低研发和开发市场等费用;4、规模化,可以增强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

规模经济的宏观表现形式:1、规模内部经济。指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2、规模外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共开发市场等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3、规模结构经济。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如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合理的结构能够产生规模结构经济。

实现规模经济两种基本途径:一是与同类产品企业的联合协同效应进行产品或市场多元化发展,也就是通常说的“横向联合”;二是沿着企业主导产品的价值链进行纵向一体化合并,即通常说的“纵向联合”。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会导致大型多元化企业的出现和发展,这在德国和美国的企业中是常见现象。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几个特征。1.产业集群发展主要出现的趋势是:依托大型企业为主要的竞争战略;营造创新氛围,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已成为产业集群理论的一个研究热点,特别适合有大量同质企业的供销社系统联合发展。

2.产业集群的特点:(1)动态性,产业集群是动态开放的系统,产业集群网络内的各个行为主体之间随时存在生产要素的流动、信息的交换以及关系的变化;(2)网络性,企业要在竞争中保持发展优势,就必须与周围的组织互相联系,以争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组成互相依存与促进的网络关系;(3)合作性,通过产业集群,把同质企业间的竞争关系改为合作关系,在合作中定位,在合作中发展。⑷互补性,企业集群在垂直与水平两个方向上分解,随着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的降低,企业之间在产业链的环节上的互补联系增强。

3.产业集群中的结构:(1)核心要素系统是企业集群大系统的主干,如骨干企业,其中生产、供应和需求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调是形成集群竞争力的关键。(2)支持要素系统是为核心要素系统提供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如知识流、技术流、人力资源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支持,承担集群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的机构。(3)促进要素系统,如有关的制度与机制,如理念、价值观、历史文化等。

二、以产业集群理论指导供销社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前形势下,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供销社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供销社企业由粗放经营和经验管理向精细经营和现代科学管理的转变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以产业集群理论指导供销社企业发展就是要加强供销社企业之间的联系,使之产生的规模效应、群聚效应,使系统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和功能倍增,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㈠目前供销社企业联系程度较低,产业协作水平不高。在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适度竞争既是企业保持活力的基础,也是整个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产业集群只是实现了企业只是在形式上归为一个系统,而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分工和协作的话,那么这种集群就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集群,发展水平也不高。

在供销社企业中,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到2009年底,全国供销社全系统有各类法人企业49350个,经营的主要行业有: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交易(批发)市场、餐饮、服务业、工业生产加工业、仓储运输法人企业。供销合作社已在全国发展2.2万家基层供销合作社、近6万家专业合作社和22万家综合服务社,经营领域涉及农资、棉花、再生资源、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金融服务、国际贸易、房地产开发及旅游酒店业等8大业务板块。企业的数量多,行业多但规模普遍偏小,多为50人以下的集体或个体性质的企业。供销社企业之间呈现业务割据、盲目竞争的局面,多是单兵作战,企业之间在业务和技术缺乏合作,缺乏明确的专业分工和协作,企业的同质化趋势强,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难以体现出来。 “联合社不联合”现象普遍,不要说在全国范围内,就是县供销社内的企业也存在着“联合社不联合”的现象

㈡以产业集群理论是供销社系统企业的现实要求。我国供销社企业存在着以下问题。1.供销社企业缺乏盈利竞争力。我国供销社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盈利能力较国际零售巨头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供销社企业在信息技术、营销方式与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上远远低于国外企业,供销社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的产品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附加价值较低,企业长期处于低端服务领域。与此相比,外资规模大,零售企业大都拥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网络和营销组织网络,实行电子化经营管理。

   ㈢供销社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健全,支撑环境有待改善。在供销社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中,要重视核心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对集群发展所需的服务体系建设关注。主要表现在:1.为集群服务的公共产品少,如共用的电子商务平台、共用的物流设施。2.制度保障少,为企业提供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产权交易、项目评估、为企业联合发展提供信息咨询等专业性、高质量服务的服务顶目较少。3.为中小型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不足,使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难以解决。

产业集群网络对加强供销社企业建设有重要作用。供销社企业集群企业网络是建立在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知识网络等众多网络基础之上。

供销社企业产业集群的存在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销社企业内开展合作的基础如集群内信任、社会联系的存在增强了社会凝聚氛围和共同的集体意识,使集群企业具有合作意愿,增加了企业合作的可能性。2.集群网络有助于企业间的交易效率,主要表现在降低搜寻成本、谈判成本以及管制和实施成本,降低合作风险,提高交易速度等多个方面,从而间接促进了集群网络竞争力。3.集群网络有助于集群内知识和技术扩散,技术和知识作为企业核心能力来源是集群网络重要的支撑。

三、供销社系统企业具有产业集群的特征

产业集群是通过变化如制度变革、新技术、新市场的发现、其它集群或者大公司的生产转移等外在条件而引起的企业相互关系性质发生改变而生成,供销社形成产业集群也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制度引起。

㈠许多企业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要取决于产业及产品本身的特性。实践表明,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商贸领域等产业容易形成集群,因为这些产业对企业的规模、技术、资本的要求都不高,进入壁垒较低,容易形成中小企业集聚。

集群企业产品通常要具备产品技术上的可分性,产品的实效性和与个性化等特征。只有当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被划分为明显的若干道程序,才能够对其各程序实行专业化分工,进而可以考虑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企业采取柔性制造,以响应多变需求,在这种环境要求下,才存在形成集群的必要性。产品要存在更多的差异化机会,避免集群发展过程中众多同类企业陷入恶性竞争。

㈡产业集群发展是供销社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生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要求的生产与流通的规模化和效率。供销社系统内部结构也要不断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行业的比重在下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的现代商业和新型业态的比重不断增加。系统内企业的分工将更加细密,专业协作要求加强,将使供销社系统企业的呈现出集群化发展趋势。

㈢供销社的快速发展为形成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近年来,供销社系统通过改革与发展,如“四项改造”、“新网工程”、“千社千品”、“打造全新供销社”等,实力不断壮大,企业联合发展加快,集群化趋势不断加强,供销社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得到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增强行业集中度,提高竞争力已成为行业共识。总社、许多省社、县社内部企业开始在联合采购、连锁配送等方面的合作,但这些企业间的合作多是偶然的、少数的现象,合作的潜力与益处还没有充分的体现。

㈣供销社的产业链是历史传统形成的,产业链过窄、过短,大大限制了供销社利润空间。这需打破原有经营模式,将产业链不断拓宽和延伸,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链的衔接,有利于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相关企业的发联合,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内外的情况均表明,农业要从单纯原料生产向贸工农准一体化经营的完整的产业体系转变,这需要供销社形成企业集群。

㈤供销社企业有相同的传统与文化。形成产业集群的企业之间通常存在很浓厚的产业文化氛围,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价值观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关系,能共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产品、新的组织形式,共同开辟新货源,开拓新的市场等,这将大大减少交易费用,使企业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容易进行,企业之间的深度劳动分工得以执行,使企业的集聚最终能形成精细的分工协作网。这都是促进集群形成的重要方面,

㈥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符合我国流通企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流通业的发展趋势是大集团、连锁化、大流通(打破系统之间、行业之间;上下游之间、生产与流通企业之间)。流通区域广、参与行业多、社会化程度高。大市场,即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供销社系统企业的发展,必然使供销社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联合。以行业、区位、网络优势为依托,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需求相衔接,深化供销社行业内开放、改革,改变“流通渠道行政化”的传统隶属格局,打破条条块块的部门分隔、地区封锁,推动企业间的横向联合与市场化流动,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高效重组。针对企业小散差的局面,实施提高市场集中度的补强战略。

四、供销社产业集群内企业联合方展的模式

 供销社联合发展一般是通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以各种方式增强联系来实现的。要鼓励企业的相互投资、注资及相互持股,增加供销社企业之间的联合方式,促进产权多元化,优化资本结构,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产业集群结构升级。

  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之间,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结成的较为稳定的集约化合作伙伴关系。通常以技术许可证、供应协定、营销协定和合作企业等方式展开合作,联盟的成员企业彼此相对独立、平等。

以“是否持有股权”把战略联盟分为股权联盟非股权联盟股权式战略联盟是由各成员作为股东共同创立的,其拥有独立的资产、人事和管理权限。股权式联盟中一般不包括各成员的核心业务,具体又可分为单边持股、相互持股及合资企业三种类型。

非股权战略联盟也称契约式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出于对企业经营目标和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考虑,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形成的非股权参与、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型合作组织模式。其在经营的灵活性、自主权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比股权式战略联盟有更大的优越性。

战略联盟模式按紧密程度从弱到强有:管理合同、特许、交叉特许、双边合约联盟、少量股权联盟和股权合资。

     ㈡ 并购通常是指一个公司(或企业)吞并一个或多个公司,或者两个公司或多个公司合并成为一个公司的行为。企业并购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的扩张,根据供销社企业资源的现状,如企业资源过于分散、企业规模小、企业专业化程度低等,可以采用并购的方式来获取资源。并购不仅可利用被并购物流企业现有的网点、配送中心、设备和基础设施等要素资源,而且可以利用客户资源,克服市场进入障碍,尽快实现规模扩张与一体化经营。

企业并购又可分为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横向并购对相同行业产业链同一环节,业务相同、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工艺相近的企业之间的并购,使企业获得规模化、集约化运作,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纵向并购是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经营过程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通过纵向并购,促进了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密切配合,节约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共同经营费用,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达到规模经济。

    ㈢企业集团化。企业集团是指以一个控股企业为核心,通过建立资产关系,控制下属子公司和分公司。控股公司通常是集团企业的核心,其资产优良、规模庞大,具有资本经营的能力。通过对产业链中的各环节进行组合分配,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很好的整合,并能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优化资源,实现规模经济。

   ㈣企业连锁加盟。连锁经营日益成为零售业、服务业中一种重要的商业模式,连锁加盟更是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功运营模式与加盟者的资本相结合,以较低的资本投入和风险,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市场份额。连锁方式按紧密程度从弱到强有自愿连锁、特许连锁、直营连锁三种形式。通过在不同地域开设连锁店,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熟经营模式复制到不同地域的连锁分店。通过连锁店数量的扩张可以极大地分摊整个连锁店的固定经营费用,从而实现规模经济。连锁经营优势明显,已由零售业向酒店、餐饮等行业扩展。

     在企业之间合作过程中,这几种模式可同时用,有也可分开用,要看企业之间的具体情况和社会政策环境。

五、以产业集群理论指导,供销社应采取的策略

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应遵循集群生成的客观规律对其进行引导和培育。从理论上看.供销社集群的形成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市场机制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集群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实践表明,管理部门对产业集群的规划、指、协调是产业集群能否有较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供销社要加强对系统企业集群发展的规划统筹,把供销社企业的联合发展与体制创新和建立供销社企业集群结合起来,实现供销社企业之间的有效联系与联合,促进企业集群的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打造全新的供销社。

㈠明确制定供销合作社企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要对行业与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水平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国务院《国发{2009}40号》文件和《供销合作社“十二五”规划》已对供销社及企业在国家产业发展中有明确的目标定位,给供销社发展指明了方向,文件明确规定,供销合作社通过改革发展要“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这也是供销社系统联合重组要达到的目标。要以此为根据,发挥行业经济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具有关键作用的主导产业,根据各产业的要素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制定规划和政策,将产业集群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明确集群产业的发展目标、空间分布以及功能定位,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对这些集群的发展加以引导。

      ㈡以产业集群理论指导供销社商业模式创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适应动态的、连续的、激进变革的商业环境,就必须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发展就是从基础层商业模式向专有层商业模式和规则层商业模式递进的过程。具体指,商业模式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大众化、部分差异化、市场细分化、外部支持化、整合企业创新化、动态适应平台六个阶段。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提升取决于现有商业模式是否能够创造足够的利润、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开放程度以获得外部资源和是否愿意出售自己不需要的非核心资源。

商业模式创新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供销社系统的企业大部分还处于大众化阶段,企业经营无特色,经营模式与产品相同,商品都是大路货,企业同质化严重,相互之间竞争冲突。最近几年,“新网工程”以后,系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开始了部分差异化,但要到整合企业创新与动态适应阶段,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㈢县级供销社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县社是重要的经济实体,从资源上,可以掌握县社直属企业,对乡镇供销社人员可以任命,企业布局上可以统一规划,从经济总量上,一般来说,县级供销社能掌握的资源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现在县级供销社的企业由于存在租赁、承包、买断等现象等,隶属关系复杂,重复经营,同质化经营现象严重。以产业集群理论指导,加强县级供销社的内部整合,实现行业内各产业的企业数量适度、规模适度和结构合理,促进产业集中度的上升。夯实供销社基层组织,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与竞争力,改变企业弱小散的局面。

㈣发挥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核心作用,培育产业集群领军力量。发挥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领军力量,鼓励供销社企业以整合、并购等方式壮大龙头企业实力,通过企业品牌效应,延伸集群产业链。促进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之间建立协作体系,在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提高集群的产业集聚程度

充分认识到依靠素质高、竞争力强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在产业集群起战略联盟的主体与核心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型骨干领军企业的示范引导作用,以中小企业标准化、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为基础,使其加盟、联盟大企业集团龙头企业的管理与技术会扩散到其它企业,推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㈤健全供销社产业集群的市场服务体系。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是供销社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软环境,重点做以下几个方面:(1)为联合重组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公平、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强化资产监督、诚信监督、商标品牌管理等制度建设,完善企业联合重组的市场规则与制度。 (2)加快供销社产业集群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它有助于提升供销社企业的凝聚力,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应着重加快公共信息技术、商业技术研发、产权交易、检验检测、制定行业规范、技术标准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主导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3)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针对供销社产业集群中小型企业偏多,融资难的问题,组建财务公司、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等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充分重视利用政府各项优惠政策。

举办各种展览会、交易会、经验交流会,加强系统内经验、知识、技术的扩散溢出效应,宣传系统的企业集群品牌,为系统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集群企业内之间、与系统外的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促进供销社企业理念与社会发展同步。

㈥处理好传统产业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构建产业集群要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培大育小、扶优扶强。要偏重于“做强“,避免简单的“以大吃小”,有的企业创新能力弱,大而不强,有规模无效率,正衰弱萎缩;相反,有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但从事的是朝阳产业,企业创新能力强,规模虽小,但发展潜力无限。对企业联合重组要分别情况区别对待,绝不能忽视那些“小而强”的企业。扶持骨干龙头企业,实现经济特色化和规模化,企业经营差异化,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作者:冯安华  

 

 

 

版权所有: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0号吉利家园3号楼805室 邮编:100029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一号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图书馆206室 邮编:100085
京ICP备060089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1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