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合作制企业/组织推广员强化培训班总结 唐文军


 一、概况
2003年2月27日至3月1日在北京惠侨饭店举行了第五期合作制企业/组织推广员强化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共有31名,其中男性18名,女性13名,他们分别来自河南、河北、吉林、四川、陕西、内蒙、北京等省市,在他们当中有来自基层合作社的代表,有地方政府的官员、有妇联的干部、有民间基金会和民间组织的代表、有关心合作社的社会人士和大学生。

二、活动内容
1、 合作制企业/组织能力建设(组织发展规划、理事会建设、合作制企业/组织发展水平评估、社员关系、合作制企业/组织交流与宣传、参与式培训与推广法)
2、 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美国新一代合作社及其启示、北京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点、成效与推动经验)
3、 推动改善合作社运行政策环境(中国城乡合作制企业/组织的法规与政策、股份合作制企业政策环境与国际合作社原则、"涉农合作经济组织法"倡议、怎样有效地推动改善合作制运行政策环境的讨论)
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5、 合作社企业/组织推广经验交流
6、 北京房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观座谈(蘑菇合作社、奶牛合作社)

三、培训员组成
本期培训员,有专门从事合作社理论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员苑鹏和国鲁来二位博士,有长期在基层推广和扶植农村合作社的地方负责人、有关注中国合作社发展的硕士研究生和基层公务员,有受过参与式培训法专业训练及合作社基本知识培训的项目工作人员。培训员的合理结构为培训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四、培训效果
经过全体参与人员的努力,本期培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经验交流和未来畅想中,学员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要行动起来,争取在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上有所收获。下面是部分学员的发言:
李清宪(河南登封中岳区办事处副主任):经过这一次的培训,对合作社有了更深的了解,回去后一定要认真推广合作社的理念。作为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主要责任是发展经济,帮助农民增收,全面走向小康。合作社是帮助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农民不了解,不了解也就不太支持。因此,回去后首先要开展培训,农民知道的越多,也就越好推广。我们的地理位置处于城乡结合部,有几个产业,如旅游、养殖(牛、羊)、种植(花卉、瓜菜、林果),正在争取成为郑州的果园和菜篮子。我们准备成立几个协会(畜牧业、种植业、技术服务、信息、金融),我们有信心使合作社建设有质的飞跃。
景占营(河南登封中岳区东张庄村支书):我们正筹备成立三个合作社(妇女手工艺品、养兔、养牛),都准备好了,就欠东风回去吹了,回去后就行动。
刘战力(河南新郑市龙王乡书记、市人大代表):虽第一次参加合作社学习班,但信心很大,回去后要通过组织合作社,让农民得到实惠。新郑的小枣发展很快,今年增加了200亩,收入达1万元/亩。回去后,争取把种枣的农民都动员起来加入合作社。
于桂新(河北迁西县妇联主席):参加这次培训班受益匪浅,很激动,不仅了解了合作社的基本知识,还引起了我对今后工作调整的思考。妇联的职责是一手抓维权,一手抓生产。过去我们的维权工作做的不错,但在如何抓生产方面一直没有好办法。参加了这次培训,好象是走出了迷宫,找到了一把金钥匙。在我们县有农村妇女17·5万,她们没有资源,没有技术,如何引导她们脱贫致富?下一步的行动就是要促进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的提高,开展宣传、引导、培训,并争取地方政府党委的支持,把相关的资料给书记和有关副县长,游说政府,争取按照国际合作社原则运作,规范化的发展,让合作社事业在我们县妇女发展起来。
孙恒(北京打工青年文化服务社):在社会转型期,可能孕育着合作社的发展机会。打工青年都是农民的子弟,和农民息息相关,只是各自实践的领域不同。我们愿意在打工者领域中实践合作社的理念,走合作社道路。
倪维科(陕西宝鸡千阳县寇家河乡董坊村支书):我们的奶牛协会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当地政府很支持合作社的发展,我打算回去后再组织成立一个牧草协会。
潘双合(河北曲阳县南宋家庄村支书):第一期培训回去后,我组织了一个养殖业合作社,有10-30户,有养牛业、有特种珍禽。但当地政府不是很支持。这次回去后,我打算接受大家的建议,和地方政府、技术部门建立联系。争取政府的支持和技术部门的帮助。
张淑香(吉林梨树县女能人协会副会长):我办了多年的合作社,取得了一点成绩,这才是刚刚走出了第一步。通过学习,我发现我的理论知识还很少,与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原则差距很大,我们的合作社还很不规范。我们的合作社还面临着规模扩大的的问题。这次学习时间短,还有很多问题理解不透,回去后要好好消化,对照国际合作社联盟的7项原则,规范和扩大合作社,然后请专家去论证,供大家参考。
代民(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在职研究生):我们是陶行知研究会的成员,正在运行惠黎基金会的项目,扶助乡村贫困幼童。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要富,乡村也要富,怎么办?我们想是不是可以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进行。
李凤(河南新郑返乡打工妹联谊会会长):我自己办了一个养鸽场,效益不错,产品供不应求。别人问我为什么要参与合作社?我曾参加过一个妇女性别意识的培训,看到很多姐妹仍然很贫困,我很想帮助她们。但不知道怎样做?在登封的第三期培训班,我接触到了合作社的理念,我认为走合作社道路是个好办法。从此我开始关注合作社的信息,我的投入带动了我的丈夫,家里成了合作社办公的地方。这次培训加深了我对合作社的理解,回去后就更有把握了。
(唐文军)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中加合作社促进与发展项目办公室
2003年3月6日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版权所有2002©  北京国信北方网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创意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