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研讨会”纪要 袁英华


中加项目代表参加安徽霍山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研讨会”纪要

应霍山中荷扶贫项目邀请,在加拿大合作社协会和中荷项目办的共同资助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中加合作社促进与发展项目组织了17人代表团前往安徽霍山参加为期3天(11月1日至3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研讨会”。代表团成员包括中加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河北、河南、吉林等地区参加过合作社培训班的项目伙伴,从农民社员、合作社理事、协会会长、学院院长、妇联主席到信贷科长、农办主任、农资局长、杂志社记者,涵盖了社会各界不同背景的合作社组织和推广人员。参会代表认真听取了研讨会其他代表的发言,积极参与了会议安排的讨论,实地参观了中荷项目不同形式的农民自助组织,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各自在创办和推动合作社过程中的经验,受益匪浅。
研讨会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如何处理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企业的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矛盾如何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何构建与外部的网络联系;如何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围绕研讨会的内容,中加项目代表提交了11篇论文,并在研讨会的第一天下午以团队的形式作了“运用国际合作社原则促进中国农村合作社发展”主题发言。工合国际的项目官员袁英华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加合作社促进与发展项目的概况,重点阐述了参与式在合作社培训与推广工作中的意义、特点以及应用成效。
接着梨树县夏家农民合作社的社长张淑香作为农民自办型合作社的代表,通过“互助合作求发展”、“龙头企业搞对接”、“教育培训齐发展”、“二次分配得实惠”、“国际原则促规范”、“托起农民致富梦”六部分内容,有声有色地谈起了夏家农民合作社如何通过组织农民发展种养两大支柱产业,经过短短3年的时间,入社社员从创办时的6户发展到172户,累计为社员增收98万元,合作社形成消费积累近5万元的体会。
在张淑香发言以后,河南省登封市农村妇女传统手工艺品开发小组向大家介绍了她们争取国际项目,组织手工艺品编织技术与合作社理念培训,推动筹办妇女合作社的经验。
随后上海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王翠玉院长交流了她10年多来在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的感召下,一直坚持为上海边缘地区的下岗女工和市郊地农村困难群女性提供免费的职业技术培训,帮助她们承接定单和拓展市场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听众,她动情地说:“合作社是一条适合弱势妇女创业再就业的自我发展之路,合作社真正提高了妇女的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使女子平民教育的成果得以深化和扩展。”
河北省迁西县妇联于桂新主席同样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代表,深有感触地谈到农村妇女合作社已经成为了妇联工作的新亮点,自从合作社培训班在当地举办以后,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迅速地发展起来。她深信合作社不但能够带领迁西妇女走向自立自强,对实现迁西农业经济的飞跃也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梨树县太平百信合作社是由金融部门牵头成立的典型,合作社的监事长周和声音洪亮。话音一出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他激情澎湃、一气呵成地描述了太平百信合作社的发展起因、工作目标、操作方法、运作机制、运行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打算。
四平市人民银行的监管科科长姜柏林从信贷机构的角度进一步补充了太平百信合作社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立起市场和资本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推行股金转化扩张制度,把按交易量返还给社员的收入连同入社时交纳的股金,直接转入当地农村信用社,作为社员加入信用社的股本金,并以合作社形式整合成联保贷款组,吸引金融资本向社员生产投入。经过二年的发展,合作社社员从8户增加到36户,股金64万元。合作社固定资产由0元起步,现今达20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30万元。太平百信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既打通了合作社的融资渠道,又降低了信用社的坏帐风险,很好地解决了农户想贷款却苦于没有门路和金融部门想放贷又害怕不能回收的问题。
接着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办事处农办主任景金永总结了政府在引导创办合作社的一些具体做法,主要分为宣传发动、组织引导、服务扶持三个阶段,尤其强调了政府在合作社创办过程中的角色是支持、引导和服务,为合作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出台政策减免税收、协调小额贷款、信用贷款、财政补贴、提供信息、书籍、技术服务等软件配置、完善配套水利基本建设、优化配置农业机械等扶持项目,积极探索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实现政府和农民双赢的目标。
吉林梨树县的合作社发展较早,是吉林省农村合作社试点县,迄今全县已形成互惠互利自愿合作的各类专业合作社115个,其中梨树县蔡家农民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合作社,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试点单位;梨树县夏家农民合作社,2003年被吉林省农委确定为全省农村合作社试点单位。梨树县农资局田景斌局长在发言中说道,县委、县政府对合作社非常重视,按照国际合作社原则,大张旗鼓地宣传合作社地好处,千方百计地为合作社提供方便,帮助、扶持它们迅速成长。政府专门成立了合作社领导小组,使合作社有了主管部门和具体人员负责。对发展合作社,坚持政府指导,参与不干预,献策不决策,搭台不唱戏,不参与经济活动,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另外,农经、财政、妇联、畜牧、园艺特产、农村信用社等各部门在举办各类学习班中,都邀请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办公室的领导讲授农村合作社的知识。凡涉及农村培训工作的,农村合作社都作为一个新的、最重要的培训内容来讲。让农民了解合作、懂得合作,从而达到参与合作的目的。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全县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合作社发展氛围,工商部门破格为合作社注册,信用社为合作社投放资金,土地部门优先审批合作社占地,使合作社逐渐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合作社成为了连接政府与农民的纽带,是政府合作的最好伙伴。一方面,合作社可以代表农民与政府对话,代表农民集中反映生产经营中的意见和要求,为政府指导和服务提供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合作社,确定发展方向,便于统一组织,将党的方针政策尽快更好地贯彻到农民中去,使农民早日进入小康,消除贫困。
中国改革杂志社《农村版》记者刘老石结合他在农村调研工作中的体会,深切地感受到合作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及媒体在宣传合作社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最后,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秘书长、中加合作社促进与发展项目主任郭丽娜以“国际合作社原则引导,参与式培训先行,合作社网络在扩大,合作社能力建设在加强”为题,概述了项目合作社培训与推广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使参会人员对项目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项目代表团在汇报的时候,现场的气氛特别热烈,每一位代表绘声绘色,热情洋溢的发言都得到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由于代表们说的都是自己切身实践的故事,切身体会的感受,切身总结的经验,所以特别富有感染力,大家都被合作社的力量深深的震撼着,不约而同地感叹道通过合作社培训这个平台,竟然能够使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团结在一起,互助合作、分享资源,共同谋划合作社的未来;同时普普通通的农民本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参加合作社这个大家庭以后,也能够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个人的能力,充满了自信和活力。参加代表团的合作社规模各异、形式多样,从成立方式看有农民自发型、项目启动型、非政府组织推动型、金融机构牵办型、政府引导型和媒体带动型等,比较全面地展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合作社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状况。代表们的发言既宣传了中加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又增强了其他参会成员对合作社前景的信心。代表团发言结束当天,包括安徽省农委、香港社区伙伴、中澳技术合作内蒙古草原管理项目在内的代表向中加项目工作人员提出了合作社培训意向,安徽省农委、安徽省政策研究室、霍山县科协和霍山中荷扶贫项目办公室等单位纷纷购买了中加项目办出版的合作社实用培训教材,项目的合作社培训和推广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代表团的成员通过相互交流和实地参观,对合作社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很多代表在参观中荷项目点的农民自助组织时,就成立方式、组织章程、社员资格、管理体系、内部治理、股金构成、盈余分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并按照国际合作社七项基本原则作了对比和分析,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受到了强烈的启发。代表们在研讨会结束以后组织了小组讨论,大家积极踊跃的发表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其中同时提到了对合作社本质特征的理解,特别是确确实实体会到国际合作社七项原则对建立健全合作社的重要程度和指导意义。代表们也拟订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行动计划:在原来TOT培训的基础上,举办实验合作社管理与治理培训班,按照国际合作社原则进一步完善组织章程和运作体制,加强实验合作社的规范与建设;进行合作社基本情况调查和发展水平分析(DLA),建立社员档案,健全财务制度,规范日常记录;以当地的合作社培训员为骨干,定期组织合作社社员自我培训和观摩学习,发挥试点带动全局的作用,构建合作社区域合作网络;创作以合作社为题材的地方歌曲和小品,弘扬合作社价值观,宣传合作社理念,吸引社会大众对合作社的关注,营造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社会环境。

中加合作社促进与发展项目
                                                       袁英华
                                                    2003年11月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版权所有2002©  北京国信北方网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创意制作